干货 | 导演如何“检查”剧本中的角色
第一个法则,有一个清晰的主角。现代的戏剧和电影,主角的名字常常是作品的名字,电影如《俄狄浦斯》、《美狄亚》,戏剧如《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他们就是主角。故事中有太多的角色,这个故事就容易离开中心。在《美国风情画》中也有很多的朋友,四、五个或者六个主要的朋友,但是在这个电影结束以前,观众很清楚谁是主要的角色。
第二法则,绝对不能有墨守成规的、俗套的人物形象。要摆脱思维中固有的人物形象,摒弃先入为主的想法。
第三法则,也是最重要的,每一个角色都应该得到观众的同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都要得到观众同情,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都要得到观众的同情,即使他不一定是好人。在他们心目中有一个使我们渐渐联系的东西,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和我们不一样的,或者和我们一样的东西。
在《教父》系列中,第二代教父迈克·考利昂是一个谋杀犯,他已经和他的妻子、孩子疏远了,我们如何对他表示同情呢?从电影中可以看到,这个迈克从来没想过当教父,本来是大哥准备成为教父来管理这个家族的,但是大哥被谋杀了,无奈之下迈克成为了教父,是命运把他推到这个境遇。看到这里我们不仅不会跟他有离间感,反而拉近了,为他感到惋惜、抱歉和同情,因为他对命运没有任何的控制力,只能向命运低头。
在了解塑造人物的基本法则之后,你该开始检查你故事中的角色了。在电影故事中,每个人物角色至少应当具备下面所列示的几项职能之一,否则他/她的存在就是画蛇添足。还有很多其他职能角色,下面只是最基本的几种供你参考。
a) 主人公(protagonist)
b) 反面人物(antagonist)
c) 至交(best friend)
d) 恋人(love interest)
e) 红颜知己(confidante)
f) 伙伴(partner)
g) 促使变化的人(catalyst)
h) 导师(mentor)
i) 气氛调节者(comic relief)
一个角色,特别是那些主要的人物角色的存在感实际源于他们唤起了观看者的某种情绪。
a) 展示认同:观众能够对角色遇到的问题、困难和取得的成就产生认同感。
b) 唤起共鸣:观众能够理解驱使角色采取行动的内在动因。
c) 宣泄反感:观众希望某些角色承担他们应得的“后果”。
同时每个角色都会受到来自内、外两方面要素的作用:内部因素促使形成人物,外部因素帮助展示人物。
a) 这个人物从何而来?
b) 在这个场景出现之前,他在做什么?
c) 编剧是怎么理解这个角色的?
d) 其他人又是怎么理解这个角色的?
e) 站在这个角色的立场看,他会是怎样的人?
-这个人物想得到些什么?
-他会有哪些有效选择去实现终极目标?
但是要注意:在电视剧中,制片人往往由编剧担任,而他们经常对“删减台词”这个事儿犹豫不决,不过如果你做足了功课,就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告诉他们你有更好的办法来拍那场戏,最坏的结局不过是被拒绝,没什么大不了的。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关于开拍学院
开拍网(www.kaipai.com)旗下
助力青年影人成长的学习型社群
官方网站:www.kaipai.com